2024 年了,頭上還沒有長攝像頭正常嗎? 這句簡單的調侃聽上去有些荒謬,但隨著智能眼鏡熱潮的到來,在頭上「長出」攝像頭的預言似乎并非遙不可及。 比如自帶攝像頭的 Meta Ray-Ban 智能眼鏡,發(fā)布不到兩年,銷量已經(jīng)突破百萬大關。用三個字形容:火到爆。 而在智能眼鏡領域,Meta 也將迎來一位相愛相殺的老對手——蘋果。 據(jù)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報道,蘋果正在推進一項代號為 Atlas 的計劃,由產品系統(tǒng)質量團隊領導,主要負責對智能眼鏡市場進行內部研究。 該計劃還包括收集員工反饋和進行焦點小組討論,了解人們對智能眼鏡現(xiàn)有產品的喜好,探索功能和技術使用方式,為蘋果進軍智能眼鏡市場做好準備。 蘋果的智能眼鏡有什么不一樣?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,就會有傳言稱蘋果正在研發(fā)智能眼鏡。 在以彭博社為首的外媒爆料中,蘋果智能眼鏡的排期在 2025-2030 年等年份里反復扔擲骰子。可以說,跟國足一樣,留給蘋果的時間真不多了。 包括上個月,Mark Gurman 還爆料稱,蘋果正在籌備一些基于視覺智能的產品。 這當中就有著一款智能眼鏡。類似于 Meta Ray-Ban,該智能眼鏡并未配備顯示屏,不僅集成攝像頭、Siri 以及揚聲器,甚至還可能包括健康功能。 不過,Gurman 也說了,這款智能眼鏡推出時間不會早于 2027 年,而且他也沒敢打包票,最終也可能不會推出。 此外,Gurman 最近還提到,蘋果計劃推出一款能夠連接 iPhone 的智能眼鏡,可用于觀看視頻等用途,并且據(jù)稱其與 Xreal 產品大致相似。 借助 iPhone 強大的計算能力,這不僅可以幫助減輕智能眼鏡的計算負擔,處理更復雜的任務,還提高了 iPhone 在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的戰(zhàn)略地位。 作為翹首以待的用戶,我們是既怕它不來,但又怕它亂來。 基于此,我們試圖從蘋果過往申報的部分智能眼鏡專利中找到蛛絲馬跡。當然,先疊個甲,硬件廠商們每年申報的專利不計其數(shù),能落地量產的卻寥寥無幾。 但從這些專利中,我們多少能窺見蘋果在智能眼鏡領域探索的技術儲備。 以美國專利商標局最近公布的蘋果專利申請為例,該專利設計將 Vision Pro 上的 EyeSight 功能融入到智能眼鏡。 EyeSight 技術,我們很熟悉了。 在佩戴 Vision Pro 的過程中,它允許用戶與外界進行眼神雙向交流,即現(xiàn)實中的人可以通過 Vision Pro 看到佩戴者的眼睛,反之佩戴者也可以看到現(xiàn)實中的身邊人。 圖片來自:Patently Apple 而專利申請歷史顯示,這波看似巧妙的聯(lián)動其實早在 7 年前就有所籌謀。 據(jù)介紹,EyeSight 功能最初就是為智能眼鏡而發(fā)明的,但隨后不知為何而遭到廢棄。 順便提一嘴,這項專利的發(fā)明人也提到我們的老熟人——蘋果前首席設計官 Jony Ive。 再往前追溯,今年 5 月,蘋果也曾申請過一項專利,據(jù)稱具有三重顯示系統(tǒng)、精準定位、個性化的服務與交互等特點,利用了「主輔雙屏幕+LED 陣列」設計,使其具有三重顯示功能: 主顯示器以高分辨率占據(jù)用戶主要視野,用于瀏覽圖片、觀看視頻以及進行復雜的交互操作; 輔助顯示器分辨率較低,負責初步展示虛擬對象,并可以在用戶需要與特定對象進行深入交互時,由主顯示器接管; 第三級顯示器以 LED 陣列形式圍繞眼鏡內框,提供基本的提醒和指示功能,并能根據(jù)應用場景變換顏色與閃爍模式; 圖片來自:Patently Apple 再比如,蘋果公司今年 1 月份申請的蘋果可調鏡片專利能夠根據(jù)用戶視力自適應調節(jié)度數(shù),甚至有望減少或消除對傳統(tǒng)處方鏡片的需求。 圖片來自:Patently Apple 當然,細究下去,蘋果申請的專利還有很多: 1.智能眼鏡的模塊化設計專利:該專利中提到智能眼鏡的模塊化設計,包括可更換的鏡片和鏡腿,以適應不同用戶的處方需求或活動場景。 2.集成式天線專利:蘋果展示了將天線巧妙集成到鏡框和鏡腿中的設計,支持蜂窩網(wǎng)絡和 GPS 定位,確保設備的連接性能。 3.雙軸鉸鏈機制專利:該專利申請討論了一種可能的鉸鏈機制,用于長期傳聞中的智能眼鏡頭戴設備,描述了鉸鏈如何使鏡臂從折疊位置移動到正常位置,以及超伸展設置。 如果梳理以上專利的特點,蘋果的技術儲備基本圍繞智能眼鏡的不可能三角(內容、價格、舒適度)展開。 這就好比想要烹飪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佳肴,既滿足味蕾(內容),又照顧錢包(價格),還要讓人吃了還想再吃(舒適度)。 而在智能眼鏡產業(yè)界,也已經(jīng)有不少先發(fā)者已經(jīng)在這條賽道上狂奔。 其中,Meta Ray-Ban 智能眼鏡因其時尚設計、技術集成、AI 實用性、良好的用戶體驗、市場的高度接受度以及技術進步,被認為是最合適的 AI 硬件。 有著 Meta Ray-Ban 眼鏡的珠玉在前,蘋果入局智能眼鏡似乎也很順理成章。而據(jù)業(yè)內人士表示,國內智能眼鏡產品也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迎來一波小高潮。 AI + AR,會是智能眼鏡的終點嗎? 扎克伯格曾表示,「如果只采用今天最好的眼鏡形式因素,我們能在保持外觀和重量不變的情況下集成多少技術?基于這個思路,我們最終得到了 Meta Ray-Ban! 在 Meta Ray-Ban 的演進以及扎克伯格籌劃的藍圖中,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智能眼鏡發(fā)展的軌跡: 從智能 AI 音頻眼鏡,到集成攝像頭的智能 AI 眼鏡,再到結合 AI 與 AR 技術的智能眼鏡。 其中,當下的 Meta Ray-Ban 本質上屬于一個過渡產品。 Google Glass 究其原因,我們可以回顧智能眼鏡的鼻祖——Google Glass。 Google Glass 的精神狀態(tài)還是太超前了:解放雙手、多模態(tài)交互,集成攝像頭,采用透明顯示技術、實時顯示通知、消息和各種信息…… 但 Google Glass 最終失敗了,連帶著 AR 眼鏡也成了極客的小眾單品。 而當下成功的 Meta Ray-Ban 給出了一個版本答案:先從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開始,降低用戶的使用門檻。 一步步來,只有小步先走得穩(wěn)健,然后才能大步邁開。 最典型的策略是,Meta 與全球頂尖的眼鏡制造商 EssilorLuxottica 合作,打造出外觀好看的智能 AI 眼鏡,時尚實用兩不誤。 Meta Ray-Ban 的策略奏效了,也如愿所償?shù)氐葋砹舜禾臁?/p> 不謀而合的是,國內 Rokid、雷鳥創(chuàng)新、界環(huán)等智能眼鏡廠商也都有意無意地在走這條路線。 蜂巢科技創(chuàng)始人夏勇峰曾經(jīng)表示,最終的 AR 設備需要一個非常好的 Micro LED 技術加上衍射光波導的鏡片,但由于技術還不成熟,哪怕保守估計,使用成本也要翻上幾倍。 并且,即便如此,這塊掛在眼睛前、普遍不足 0.7 英寸的屏幕也不能很好地替代手機或筆記本。 界環(huán) AI 音頻眼鏡,圖片來自官方 到最后,如扎克伯格所預言的那樣,智能眼鏡基本會演變出三種不同的產品: 1.沒有顯示器的眼鏡:只能進行 AI 操作,捕捉內容,可以聽有聲書、音樂、接電話等; 2.非全息顯示器眼鏡:它不會像全息圖那樣覆蓋你的整個視野。但它可能會有一點抬頭顯示,這會帶來很多有趣的用例。你可以接受通知,發(fā)送消息,與AI 對話,回答問題,不僅能聽到,還能看到,需要更高的帶寬。 3.全息:最頂級版本,即全視野的全息顯示器,我們在未來的對話中,你是坐在我客廳沙發(fā)上的全息影像,而不僅僅是視頻通話,不僅僅是屏幕上的全息圖,你就在這里。 不過,有所區(qū)別的是,在考慮下一代計算平臺時,VR/MR 頭戴設備和智能眼鏡預計將長期多元共存。 庫克曾被問及為什么不直接開發(fā)一副獨立的智能眼鏡,他指出要制造出符合蘋果公司愿景的設備,所需的技術還難以實現(xiàn)。 目前最大的挑戰(zhàn)在于研發(fā)一種芯片,它需要達到 iPhone 的性能水平,但功耗卻只有 iPhone 的十分之一,這暫時看來還不可能實現(xiàn)。 并且,得益于全天候的便攜性,智能眼鏡就好比你時常揣在褲兜里的手機,但當你需要更沉浸式的體驗時,計算資源更充足的頭顯反而會更派上用場。當然,兩者在技術線上也會逐漸融合。 兩個月前,扎克伯格發(fā)布了其十年磨一劍的首款 AR 眼鏡 Orion。 在扎克伯格的藍圖里,全息影像+眼鏡將成為一種無處不在的產品,全息眼鏡也將成為新一代計算終端。 Orion 代表著他對計算領域下一個十年的豪賭,他也試圖想要說服我們,用智能眼鏡取代智能手機,不是天方夜譚。 至此,我們回過頭看,智能眼鏡從 AR 眼鏡初期形態(tài)起步,經(jīng)過智能 AI 眼鏡的過渡階段,最終預期將重返智能 AR(完全體)眼鏡的行列。 在技術演進的道路上,AR 技術的積累發(fā)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 蘋果在 AR 領域的技術儲備和戰(zhàn)略布局是尋找「Next Big Thing」的核心。而從硬件、軟件、內容到應用生態(tài),蘋果的產業(yè)鏈布局贏在了起跑線上。 如果蘋果希望在智能眼鏡市場上復制 Meta 目前的成功,那么從未偏離主線的蘋果同樣有能力提供與 Meta 相媲美,甚至更高級的體驗。 扎克伯格曾說,Meta 與蘋果在很多時候可以說是「完全相反」的公司。 核心原因在于,扎克伯格認為 Meta 更注重通過快速發(fā)布產品獲取反饋,而并非像蘋果追求產品的完美后才推出。 蘋果向左,Meta 向右。 從智能眼鏡領域的「對跖點」出發(fā),他們或許終將殊途同歸。 本文來源:Appso |
原創(chuàng)欄目
IT百科
網(wǎng)友評論
聚超值•精選